关注!2024年130家国企退出“政府平台”
2024年年初,国务院召开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强调,化债工作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各地区各部门要下更大力气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加快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分类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城投“退平台”继续推动真转型
继去年以来多份指导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的文件出台之后,近期,市场亦有流传多部委下发“150号文”针对“城投公司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内容打补丁,明确了退出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已经有多家公司发布公告宣布退平台。结合已发布退平台公司公告来看,城投公司退平台需满足3个条件:一是隐性债务已清零但经营性金融债务尚有存续;二是已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完成市场化转型的平台;三是征得三分之二金融债权人同意后,可申请退出融资平台名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31日,共计录得“退出政府融资平台”的国企名单130家,地区分布如下:
随着地方化债政策的持续落地,城投退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路径也更加深入和多元化。9月以来江苏、浙江、重庆、福建、天津等地多家国企相继发布公告拟申请退出融资平台名单,并公开征求债权人意见,并表示债权人逾期未反馈,视为同意。较以往“公司已转型为市场化运行主体,自本公告结束之日起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等表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
对企业的影响
融资方面:企业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后,融资渠道和灵活性会发生变化。一方面,不再受限于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监管政策,如江苏一些国企退出后,其融资不再受经营性债务上限管控的影响,能够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市场情况,更自主地选择融资方式和规模,银行贷款、债券等融资渠道也会更加顺畅。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依靠自身的信用和实力去拓展融资,对于那些自身信用资质强、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来说,退出平台后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优惠的融资条件;而对于一些原本依赖政府信用支持较多、自身实力较弱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融资难度增加的挑战。
信用风险方面:企业的信用风险可能会发生变化。从短期来看,由于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历史联系和业务往来,其信用评级和市场认可度可能不会立即受到显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与政府信用的逐步切割,企业的信用将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如果企业能够成功实现市场化转型,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信用风险可能会降低;反之,如果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困难,经营业绩不佳,偿债能力下降,其信用风险则可能会上升。
对政府的影响
债务管理方面:有助于地方政府进一步厘清债务边界,明确债务责任。企业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后,不再承担政府举债融资职能,政府的债务规模和结构将更加清晰,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控,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也促使政府更加注重债务的可持续性,合理规划债务融资规模和用途,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负担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潜在风险。以往政府需要对融资平台的债务承担一定的兜底责任,企业退出后,政府不再需要为其融资和债务偿还提供直接支持,从而减少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此外,也避免了因融资平台经营不善或债务违约可能给政府带来的财政风险和信用风险。
城投公司“退平台”已然势在必行,而“退平台”工作在操作上要公开透明、流程合法合规,短期目标要尽量能够降低主体融资成本,长期目标要实现主体的经营性自循环,重构地方普通国有企业经营主体信用基础、市场化投融资和经营逻辑。
后续来看,对于名单内的平台而言,是否将继续与政府信用绑定,需关注区域经济基本面运行情况,观察化债行为是否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责任编辑:Instshuai